因「海安藝術介入」第一階段的「實驗期」受到大眾的青睞,幾乎是一炮而紅,更有許多愛好攝影的人士,深夜流連街區盡情享受拍攝美好畫面。最早的七件作品均是極具特色的街牆藝術,所有創作者更都是國內一時之選的藝術大家,作品內涵亦與海安路的文化與環境完全契合。一出手,這些戶外裝置立刻如「觀光景點」般吸引路人佇足欣賞,拍照留念,至今仍是如此。
不過,策展團隊發起「藝術『介入』街區」的這件事,不僅僅是街區外貌重塑與環境美化,而是有更深一層的理想,那便是以藝術的整體行為與質感讓海安路這條剛傷癒的街道能夠機能再造,進而促進公民自覺。這不單是藝術家的事,更是公部門與策展團隊的期許。藉著團隊創作的過程不斷與居民溝通、互動,以建立居民對「藝術造街」的認知。方能推進與居民真正的共識,攜手共創海安路街區獨特的意象,形塑藝術化的公共生活空間。大家若能藉此積極關心與了解在地的歷史環境、都市紋理、風土民情,對「美適環境」也會逐漸較有自覺。
因此第二階段隨著藝術景點的增加,策展團隊有機會與更多海安路居民接觸。工作坊、街道劇場、藝術市集等形式的作品也在此階段出現,明顯的創造了居民與各地訪客對話的機會。也因為第一階段的成功,更多屋主願意無償提供自家牆面給藝術家創作。海安路的「街區性格」愈來愈明顯,「街道美術館」也儼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