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〇年代起,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延誤,兩旁充斥著人去樓空的建築,大家都不喜歡靠近它。不過,在這些斷垣殘壁裡還留著許多可追憶的建築符號與生活痕跡。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臺南居民,看到了其中街道再生的潛力,因而主動向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出「臺南市海安路示範點美化造街補助」計畫,想以藝術創作為造街運動之手法,塑造古都的新城市風貌。
而都發局對於策展人打造「老街新象」的理念,也有共同的交集與期待,因此開始撥出大量人力與預算,全力支持海安路的都市再生計畫,至今不墜。
當年,以藝術介入發展城市內涵、賦予老舊街區新質感,在臺南甚至在臺灣,皆是都市再生的全新嘗試。策展團隊多方努力,到處拜訪海安路街坊鄰居,好不容易說服了海安路上七間房子的屋主,無償出借自家牆面。團隊並邀請台灣不同領域、首屈一指的藝術家在這些牆面上,根據每個畸零地的特性,以想像力詮釋曾有的空間生命。老屋中殘存的生活線索因為藝術創作得以串聯,繼而以僅有的一面牆開展出三度空間的文化記憶。
當藝術進入街道,親切的與人群接觸,公民美學平台悄悄誕生。「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計劃」,就此成為海安路再塑與臺灣社區運動之里程碑。